俗语:“水至清则无鱼”,下一句才是精髓,很少有人知道

来源:顶端新闻 2023-08-03 14:52:24


【资料图】

以史为鉴,察往知来。有许多经过古人在实践之后总结出来的人生道理,被留存在了史料里,甚至有一些语句太过流传广泛,通过口耳相传,就这样被一代代、一辈辈人传承下来,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君子慎始而无后忧”等,这些古代名言成为了到如今都还耳熟能详的人生格言,仍然经常被我们在日常交际中使用,并引以为戒。

“水至清则无鱼”同样也是一句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人生格言,它所表达的意思就是想要有鱼存活,想要把鱼养得好的话,鱼所生存的水环境就不能够太过一尘不染,但很多人在使用的时候都不知道其实它还有后半句话,也就是“人至察则无徒”,这后半句话才是整个复句中所强调的重点中心。

据史料记载,该格言最早见于《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官》,是由西汉学者戴德所编著,他将汉初刘向收集的130篇文章综合简化,一共得85篇,被称为“大戴礼记”。“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中的“察”指的就是苛察,“徒”指的是同一类或同一级别的人,这里延伸为朋友。

想要告诉人们的就是,鱼要想养得好,水就不能太清澈干净了,这会大大降低鱼儿的生存条件,这个从养殖经验总结出的道理引喻到人身上,则是在告诫人们在相处过程中过于精明和苛刻,容不得一点过错和差异,总是揪着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不放就不会有什么伙伴朋友。再向外延伸一些的话,该如何才能做好一个领导者的角色,如何去正确地和下属相处呢?同样不能够太过精明严苛,容忍不了下属犯的一点小错,因为这会让下属感到巨大的压力和折磨,久而久之,下属们必然会怨声载道,和上层离心,也就更加不好管理了。

在我国东汉时期就发生过这样一件事,完美地诠释了什么叫做“人至察则无徒”,用实例证明了领导者管理下属,还是不能太过严苛,太过用力,凡事都要讲究一个度,一旦超过了这个度,就会物极必反了。班超,字仲升,是我国东汉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外交家,班超身为史学家班彪的儿子,从小便博览群书,口才了得,长大后被汉明帝看中任命为兰台令史,主要掌管奏章和文书,但班超却并不满足于此,后遇上西域诸国被匈奴所控制,申请随从北征,出使西域,一去就是三十一年。

汉和帝十一年(99),此时的班超已七十岁,此时的身体情况早已大不如前,班超不得不写信向皇上说明情况,请求回京,了解情况的汉和帝便将班超召还,并另外派遣了中郎将任尚接替班超的工作。为了更好的开展工作,这时便需要两者做好交接工作的相关事宜了,任尚便也很主动地向班超询问西域目前的大致情况,并请教他该如何做好联络西域各国的工作,班超对于后辈的请教也是倾囊相授,先是告诉他西域人和中原人大有不同,管理的方式也要随之改变,要对症下药。

之后又针对任尚的行事风格给出一些管理建议,在《后汉书·班超传》中是这样记载的:“今君性严急,水清无大鱼,察政不得下和,宜荡佚简易,宽小过,总大纲而已。”班超指出任尚的性格比较急躁的问题,对待旁人过于严苛,并告诫不能一直这般行事,应该要适当宽容别人的小错,不然会酿下大错。

但这番推心置腹的劝告并没有被任尚听进去,对于班超的劝告任尚表示不屑,认为班超给的建议非常一般,并没有什么大用。就这样,在任尚上任三年后,他真的如同班超警告的那般犯下了大错,不合理的管理方式让西域各国各种不满,联合起来反叛作乱,任尚也因此受到了惩处。

可见,“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中强调的处事方法是多么正确,万物有度,物极必反,我们不能只是一味地去要求完美,比起完美合适才是真正重要的,这是古人通过实践总结出来的经验,它所蕴含的大智慧和大道理,是留给我们今人最珍贵的宝藏,值得我们去好好体会和理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如果这些名言警句能够让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找到一些解决问题的办法,能够为一时陷入困难的我们指出一条明路,那么,这也就是世世代代把这些警句格言一直传承下来的意义所在。

关键词:

上一篇: 专访九毛九:餐企出海并非简单复制
下一篇:最后一页
为你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