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到来,人员流动增加。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家提醒,暑假高温炎热、多雨潮湿,有利于病原体繁殖,眼下正是手足口病、登革热等传染病,以及食物中毒病例的高发季节,无论是留穗放假、外出旅行还是旅行归来,都应注意相关的防范。
登革热:
(相关资料图)
出游东南亚等地归来14天内
做好健康监测和防蚊
“6月~11月是广州市登革热的高发季节。今年广州登革热输入病例比去年同期有所提升。所以,今年广州登革热的防控是比较严峻的。”广州市疾控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部鲁影副主任医师介绍,登革热是通过伊蚊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在东南亚、非洲、美洲等较为流行,市民到上述地区旅游时被蚊虫叮咬后有可能感染。
在被带毒蚊子叮咬后,有可能在被叮咬后的3~15天内出现突发高热,并可能伴有头痛、眼眶痛、骨关节肌肉痛等疼痛症状,也可出现脸部、颈部、胸部及四肢的皮肤发红,貌似“酒醉”,或出现皮疹、皮肤出血点、牙龈出血等表现,并伴有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目前广州发现的登革热患者都是轻症为主,经过及时治疗后恢复良好。但同样要警惕,因为严重的患者可能会因为休克甚至死亡。”
鲁颖建议,市民出游前首先主动关注目的地登革热疫情形势,尤其是前往东南亚等登革热高发国家、地区,或国内其他登革热流行区前,当目的地存在登革热暴发流行时,如非必要,应避免前往。在当地,应尽量穿浅色长袖衣服及长裤,涂上带有避蚊胺成分的蚊虫驱避药物、药水,避免在树荫、草丛或其他蚊子习惯栖息的阴暗潮湿处逗留过久,避免使用有香味的化妆品或护肤品。住宿最好选择在有空调、有防蚊网、防蚊纱窗的房间。
从上述地区回来后的两周之内,或自己生活与活动的社区、街道、甚至城市范围内有登革热发生,当出现发热等前面所提到的症状,应考虑自己有感染登革热的可能,应注意做好防蚊措施并及早就医,并主动告知接诊医生自己近2周的旅居史和蚊虫叮咬史,以帮助医生及早诊断和治疗。
需要提醒的是,由于部分人被蚊子叮咬后虽然感染病毒但可不出现任何症状,也就是说成为隐性感染者,隐性感染者回国后一旦被蚊子叮咬,蚊子再去叮咬其亲友或邻居,依然会造成进一步的传播,所以从东南亚等登革热高发国家旅行回国后的14天内,应继续做好防蚊措施,以避免登革热在广州的传播。
居家环境如何预防登革热
第一清积水
积水是蚊子孳生的必要条件。因为蚊子一生要经过卵、幼虫(孑孓)、蛹、成虫四个时期,前面三个时期的发育都必须在水中完成。如果没有水,蚊子就不能发育、繁殖。清除积水是控制蚊虫的根本方法。所以,居民要清除室内、室外和房屋周边的各种积水。
室内:避免使用花盆托盘,清理空调托盘、饮水机水盘等积水;
室外:坑、罐、瓶、树洞、竹筒等积水;
房屋周边:移走或盖好可贮水的容器,对门前屋后的沟渠和楼房墚,每周疏通一次,排除积水,填平天台、地面的凹陷处,清理弃置的轮胎或将其刺穿等;
无法清除的积水:对水养植物应2、3天换水一次,换水时应仔细、彻底冲洗根部。
第二防叮咬
要选择孔眼比较细的纱网或纱窗,能够有效避免蚊虫的进入。即使安装了纱门纱窗,在睡觉时也应该在床上悬挂上蚊帐。这些是有效预防蚊虫叮咬最有效的物理方法。
第三灭成蚊
使用蚊香时,将蚊香放在通风处上风向。也可使用杀虫喷雾剂,使用时注意尽量不要朝衣物、床单、家具上直接喷洒,喷洒之前收藏好食品和餐具,喷洒完关闭门窗30分钟到1小时,然后再充分开窗通风,人才可进入。
手足口:
大人小孩都应培养良好卫生习惯
眼下同样正处于广州的手足口病高发期。“手足口病可由EV71、柯萨奇A16等20多种肠道病毒引起,肠道病毒最喜爱湿热天气。5岁以下儿童是手足口病高危人群,每年4月~7月是广州的手足口病的流行季节。现在很多家庭有二孩、三孩,同样是一个儿童聚集场所,所以一样不能掉以轻心。”市疾控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部汪慧副主任医师介绍。
手足口病,顾名思义是发病在手、足和口部的疾病。发病时,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多数患儿会出现发热并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家长可能会把这些症状和流感混淆。
“大多数患儿预后良好,一般1周内自行缓解。但要注意的是,有极少数患儿的病情会迅速恶化,所以家长要注意并时刻关注患儿的身体状况,如果出现持续高烧、精神不振、肢体颤抖抽搐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汪慧说。
据介绍,手足口病传染性强,密切接触是最重要的传播途径。例如接触患儿的粪便、咽喉分泌物、唾液等,另外接触被污染的玩具、奶瓶、餐饮都算密切接触。
汪慧建议,家长需要培养自身和孩子的良好卫生习惯,在使用公共物品后和饭前便后应使用七步洗手法洗手,大人外出回来、给孩子换完尿布后,另外孩子的餐饮具、奶瓶等在使用前后应做好消毒,避免吃生食、喝生水。玩具应每周清洗、经常接触的物品例如毛巾、衣物、被褥等应经常更换清洁,家庭内部每天也要开窗通风。
在手足口流行季节,应留心观察孩子的口腔、手、足、臀部和膝盖等是否有疱疹或斑丘疹,早晚监测有无发热情况,并且尽量少带孩子去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
“另外,我国2016年就已经上市了EV71疫苗,用于预防EV-A71病毒感染所致的手足口病,这是引起重症病例、死亡病例的主要型别。接种EV71疫苗,可以有效地减少手足口病重症的发生。”汪慧说,接种EV71疫苗的适宜年龄是6月龄~5岁,建议低龄儿童尽量在12月龄前完成2剂次接种程序,以便尽早发挥疫苗的保护作用。
食物中毒:
有的细菌会“隐身”会造成食品没问题的假象
每年的夏秋季节,由于气温较高,微生物大量繁殖,同样应注意预防食物中毒。市疾控中心专家表示,暑假常见的食物中毒主要有细菌性食物中毒和毒蘑菇食物中毒。
从食物中毒监测的数据来看,食物中毒主要是由沙门氏菌、蜡样芽孢杆菌和副溶血性弧菌等细菌微生物引起的。与其他细菌不同,这几类细菌可以在食品中大量生长繁殖,却不引起食品的外观、味道等感官变化,因此会造成食品没有问题的假象。为防止细菌性食物中毒,拌凉菜的食品首先要新鲜,不给细菌大量繁殖的时间,同时应彻底清洗,除掉大部分的细菌,必要时可以用热水焯一下;对不能加热的食品,凉拌时可以先放醋,腌制 10分钟后再放其他调料。
海产品特别是近海产品,往往含有大量副溶血性弧菌,这类细菌属于嗜盐杆菌,低浓度的食盐对其杀灭作用不强,有时甚至成为促进其生长的条件。因此夏秋季在食用海产品时,应彻底加热以杀灭副溶血性弧菌。食用虾蟹等有壳海产品时更要小心,不要过分追求鲜嫩。同时,对盛装过海产品的容器要彻底清洗后再盛装其他食品,防止交叉污染。剩饭剩菜除应低温储藏外,食用前最好彻底加热。
另外,发芽的土豆、毒蘑菇、河豚鱼等食物,本身有毒,应该避免食用。暑假是广州荔枝收获的季节,荔枝菌素有“岭南菌王”之称,但是误食和荔枝菌形态相似的近江粉褶蕈会引发胃肠炎型症状。“一定不要听信一些区分毒蘑菇的传闻,如鲜艳的蘑菇才有毒、不长虫的蘑菇才有毒等,我国中毒发生率最高、毒性最大、导致死亡最多的白毒伞就一点也不鲜艳。预防毒蘑菇中毒很简单,就是不要采摘不认识的野生蘑菇食用。”
此外,四季豆、大豆、发芽马铃薯、鲜黄花菜、银杏等有毒的天然植物,食用时也应注意。四季豆要彻底加热,一般加热时间在10分钟方可破坏毒素;大豆的豆浆要煮沸5分钟以上;黄花菜最好吃干制的,如果吃鲜黄花菜应先用水焯。
如何预防暑假食物中毒?
1、食物生熟要分开,避免交叉污染,食物要经过高温烹煮,食物做好后要尽快食用;
2、吃剩的食物要及时放在冰箱储存,再次食用时需要彻底加热;
3、选择新鲜、安全的食品和食品原料。切勿购买和食用腐败变质、过期和来源不明的食品,不要吃发芽的马铃薯、野生蘑菇、河豚鱼等含有或可能含有有毒有害物质的原料加工制作的食品;
4、注意个人卫生,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请洗手、不吃生食、不喝生水;
5、保持厨房环境和餐具的清洁卫生;
6、不光顾无证无照的流动摊档和卫生条件差的饮食店。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伍仞 通讯员:穗卫健宣、穗疾控
图/视觉中国
关键词: